第六十一條 黃河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強化生態環境、水資源等約束和城鎮開發邊界管控,嚴格控制黃河流域新建各類開發區,推進節水型城市、海綿城市建設,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
第六十二條 黃河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科學規劃鄉村布局,統籌生態保護與鄉村發展,建立健全農村人居環境管護長效機制,加強鄉村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綠化美化鄉村環境,發展黃河流域全域旅游、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休閑農莊。
第六十三條 黃河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產業集聚區產業發展重點導向,推動產業布局由分散向集聚轉變,產業發展由粗放消耗型向綠色集約型轉變,搭建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緊密銜接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合作平臺,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優化調整,因地制宜構建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嚴格限制在黃河流域布局高耗水、高污染或者高耗能項目。
煤炭、火電、鋼鐵、焦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屬等行業應當開展清潔生產,依法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鼓勵資源型城市積極發展清潔能源、循環農業等綠色生態產業。
第六十四條 黃河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圍繞建設設施完善的現代甘肅,構建水利、交通、能源、環境、市政等現代化環境基礎設施體系,開展通信網絡、數據中心、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支持智慧城市建設,推進智能市政、智能建造等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第六十五條 黃河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現代絲路寒旱農業,打造牛羊菜果薯藥等優勢特色產業;加強高標準農田和高標準梯田建設管理;積極支持種質資源和制種基地、現代畜牧業生產基地建設,打造黃河流域地理標志產品,推動黃河流域農業發展的綠色化、特色化、品牌化,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第六十六條 黃河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協同推進黃河流域產業融合發展,推動信息、人工智能技術與化工、能源、鋼鐵、有色金屬、食品等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支持企業整合產業資源,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探索產業轉型升級新路徑和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
第六十七條 黃河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能源高效利用制度,重點行業、重點用能單位和各類產業園區應當采取措施,推廣和應用節能產品及技術,提升主要資源產出率、土地產出率、水循環利用率、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推動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
第六十八條 省人民政府組織制定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及配套政策制度,開展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實施碳排放、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控制及空氣質量達標協同管理。
第六十九條 黃河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相結合的原則,構建市州、縣域間的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協調協作機制,解決區域協調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形成統籌有力、競爭有序、綠色協調、共享共贏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第七十條 本省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區域、城市等的對外交流和經貿合作,建立對外開放平臺,依托蘭州新區建設,培育建設內陸自貿區、保稅區,推進國際物流中轉樞紐和國際貿易集散中心建設,提升對外開放層次和空間,打造沿黃開放高地。
第七十一條 黃河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支持單位和個人開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資源能源節約集約利用、災害預防和應對、黃河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的科學技術研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技術交易服務體系。
發揮東西部科技合作機制的引導帶動作用,推動高等院校、研究開發機構、企業與中東部地區各類創新主體建立合作關系,推進科技交流合作和開放創新,促進科學技術成果轉化。
發揮蘭州白銀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的龍頭帶動作用,營造具有吸引力的創新生態,建立健全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完善人才引進激勵保障措施,打造能夠吸引高端人才、具備創新集聚能力的國家級黃河創新走廊,提升黃河流域的技術創新水平。
第七十二條 黃河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城鄉居民綠色消費的宣傳教育,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引導居民綠色消費,提倡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第七章 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
第七十三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統籌黃河干支流、左右岸不同區域,建立符合各地實際的保護傳承弘揚模式與機制,推動文化資源與特色旅游、文化創意等深度融合,創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構建重點突出、布局合理、開放有序、統籌推進的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體系。
第七十四條 黃河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以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為重點,依托黃河上游文明發祥展示高地、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示范高地、黃河文化交流互鑒創新示范高地、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承弘揚高地、西部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高地建設,促進文化產業與農業、水利、制造業、交通運輸業、服務業等深度融合,為西部生態環境治理和綠色發展提供新動能。
第七十五條 黃河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開展黃河文化研究,對黃河文化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保護傳承狀況等進行調查、認定、記錄、評價和建檔,建立黃河文化資源庫,利用甘肅黃河文化資源云平臺,加強黃河文化資源數字化保護、保存,實現黃河文化資源公共數據開放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