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立協同聯動的縣域醫共體工作運行機制。根據縣區域地理位置、服務人口、現有醫療衛生機構設置和布局、服務能力等情況,原則上每個縣區組建1-2個由縣級醫院牽頭、其他若干家縣級醫療衛生機構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成員的縣域醫共體。縣域醫共體數量由各縣區結合實際確定,常住人口超過40萬或面積較大的縣區可組建2個以上??h域醫共體可采取醫療集團、總醫院等多種組建形式??h域醫共體成員單位原則上保留原有機構設置、機構名稱和法人資格??h域醫共體牽頭醫院原則上為二級及以上公立綜合醫院或中醫(中西醫結合,下同)醫院,鼓勵有條件的縣級中醫醫院牽頭組建縣域醫共體,服務能力達到二級以上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也可作為牽頭單位。根據自愿原則,以業務同質化管理和加強鄉村服務為重點,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辦醫療機構加入縣域醫共體。
3.建立科學嚴密的縣域醫共體內部管理機制。認真制定縣域醫共體工作章程,明確組織架構和管理機制,建立牽頭單位和成員單位共同參與、定期協商的議事決策制度。全面加強縣域醫共體黨組織建設,理順黨委與行政領導班子議事決策程序,發揮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促改革、保落實的領導作用??h域醫共體負責人員由縣區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提名,成員單位負責人和班子成員由縣域醫共體提名并征求縣區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意見,根據干部管理權限任免,并要有一定比例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代表。堅持縣域醫共體服務主體地位,依托牽頭醫院內設管理機構,合理建立人力資源、財務管理、醫保管理、醫療質控、公共衛生和信息化等管理中心,逐步實現行政、人事、財務、業務、藥品、信息系統、后勤服務等統一管理??h域醫共體內成員單位單獨設賬、集中核算,由縣域醫共體統一管理,鼓勵有條件的可實行統一賬戶管理。財政投入資金及時撥付縣域醫共體,按規定的資金用途安排使用。切實加強縣域醫共體內部經濟運行分析,嚴格落實內部審計管理,合理控制運行成本。全面加強縣域醫共體藥品耗材管理,統一藥品耗材采購、配送、結算與監管??h區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指導監督縣域醫共體內部運行管理,并按照“管好放活”的要求,進一步激發運行活力、服務效率和發展動力。
4.建立綜合完善的縣域醫共體績效考核機制??h域醫共體管理委員會負責組織制定年度任務目標和考核指標,聚焦“人員、技術、服務、管理”下沉,建立健全責任清單、任務清單和管理清單,定期組織開展縣域醫共體績效考核,并將考核結果與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醫保基金支付、績效工資總量核定以及縣域醫共體領導班子成員薪酬、任免、獎懲等掛鉤??h域醫共體建立內部考核制度,考核指標向資源下沉、巡診派駐、家庭醫生簽約、成本控制等方面傾斜,并將考核結果與醫務人員崗位聘用、職稱評聘、薪酬待遇等掛鉤。合理確定醫保基金結余留用收入、績效工資等在各成員單位分配,建立長效激勵機制。
(二)構建協同高效的服務共同體
1.著力完善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明確縣域醫共體成員單位服務功能和職能定位,牽頭醫療機構主要承擔急危重癥、疑難復雜疾病的診療服務、醫療質量控制、醫療服務監管以及日??蒲薪虒W等工作,基層成員單位主要承擔轄區常見病多發病診療、慢性病防治以及城鄉居民公共衛生服務等工作。加快推進醫共體內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建立完善的縣域醫學檢驗、影像、心電、病理、消毒供應等醫學中心運行和利益分配機制,統籌建立縣域腫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創介入、麻醉疼痛診療、重癥監護等臨床服務中心。設立縣域醫共體中心藥房,從藥品采購、供應、儲存、使用、監管等全鏈條加強醫共體內藥事管理,積極鼓勵探索建立總藥師制度,實現目錄統一管理、處方自由流動。統一縣域醫共體內規章制度和技術規范、人員培訓、質量控制等標準,強化醫療質量安全管理,完善教學查房、病案管理、處方點評等工作流程和標準,加強檢查檢驗、疾病診斷質量監測評價。鼓勵牽頭醫院與基層成員單位設置聯合門診、聯合病房,規范服務行為和流程,切實提高綜合服務能力。加快推進醫共體縣級醫院服務能力建設,加強城市三級醫院對縣級醫院合作幫扶和“組團式”幫扶,重點提升急危重癥患者的搶救能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腫瘤、神經、心血管、呼吸和感染性疾病等??萍膊》乐文芰?,加快實現縣域胸痛、創傷、卒中、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中心全覆蓋。加快推進醫共體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建設,積極推動縣域醫共體基層成員單位開展與功能定位和服務能力相匹配的醫療衛生服務,重點強化內科、兒科、婦科、口腔科、中醫科、康復科、眼科等科室建設。全面加強急診急救能力建設,推動鄉鎮衛生院普遍建成急診科,規范開展24小時急診服務。到2025年底,確保全市所有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能力標準,建成一批就醫環境好、特色服務能力強、綜合服務水平高的社區醫院。
2.著力健全分級診療就醫服務模式。各縣區在省衛生健康委確定的縣級醫院250種常見病多發病、鄉級50種一般病、村級10種普通病診療基礎上,結合本縣區實際和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組織專家對縣域內醫療機構診治能力進行全面評估,合理確定各級醫療機構首診病種,并堅持每年動態調整。深入開展基層首診“家門口即享”醫療服務行動,統籌縣域醫共體服務資源,切實做到每周至少3個工作日有一名主治醫師職稱及以上臨床醫師在基層成員單位值守門診服務,全面提升基層首診能力。在縣域醫共體內下級醫療機構就診的患者,確因病情需要使用醫保目錄限定上級醫療機構使用藥品的,由上級醫療機構相關??漆t師開具處方后使用,納入醫保報銷。落實上級促進醫共體內雙向轉診的醫保支付政策,鼓勵醫共體內上級醫院門診下沉基層醫療機構,對醫共體內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的住院患者不再重復計算和收取住院起付費用。健全完善縣域醫共體內雙向轉診制度、規范和流程,將基層就診率、雙向轉診率、轉外就診率等作為醫共體年終考核內容進行監測,并將基層醫療機構違規轉診情況納入“優質服務基層行”重點考核指標,二、三級醫院違規收治基層診療病種情況納入醫院等級評審和公立醫院績效考核。